根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园区实际,确定园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园区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200亿元、力争250亿元,打造半导体、新型显示、新能源3个300亿产业集群,培育百亿企业2户以上,5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30户以上,在完成园区经济三年翻番目标基础上,通过3年努力再翻一番;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开发区前20强,在国家级经开区中跨进中上游行列,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后五年主要发展任务是:
(一)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深入开展企业引育、产业壮大、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六大行动”,认真实施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围绕半导体首位产业以及新型显示、新能源关联产业领域,聚力打造IC设计产业园、晶圆制造产业园、先进封装测试产业园、车载显示产业园、新能源设备材料产业园,确保六寸晶圆制造、车载显示触控一体化、光伏储能设备制造应用一体化、电子铜箔、锂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发挥龙头牵引作用。深化推动高端装备、轻工设备、金属合金等装备制造业扩规提质、转型升级,与工业互联、智慧物流、工业仿真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持“培育+引进”,实施增企稳企强企工程和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培育制造业企业上市挂牌1户以上、规模工业企业20户以上,力争到2027年,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10户,实现制造业百亿企业和省百强企业“双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坚定不移抓项目促投资培育新动能。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运用好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瞄准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龙头企业,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每年至少储备1个百亿级产业项目、3个50亿级产业项目,每年至少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其中50亿级产业项目1个以上、10亿级产业项目8个以上。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扩大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在全市份额,着力提高项目转化率,每年至少建成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以重大项目有效投资调结构、增后劲、扩总量。
(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善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谋事成事。拓展“管委会+公司”改革成效,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全面推行“标准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园区加快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引进环保管家、金融管家和人才管家等市场主体,培育产业全要素土壤。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道路,发挥上海、北京等地“科创飞地”效益,实现每年转化落地项目15个以上,推进以产业研究院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确保成功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全面嵌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发挥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优势,建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外资外贸工作提质增效。
(四)坚定不移推进产城融合优化服务配套。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发展定位,聚焦产城融合发展方向,推进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全面优化升级。实施园区更新行动,启动实施牧之路以东路网改造贯通工程、生态环境与产城融合EOD、池州港远航四期五期、江口水厂二期、集中供冷供热、电子信息产业园五期等重大项目,确保半导体学院、工业邻里中心、商业综合体、科创孵化中心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建成。实施“新基建+”行动,加速布局5G网络、新能源充电桩、智能电网和变电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全面打造智慧园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兴产,围绕特色产业、先进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聚集人气,全面打造产业高端、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