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辈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敢闯敢试 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系列报道之二
浏览次数:1127 作者:记者 邓柱/文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21 17:17

位于池州开发区的凯盛信息显示材料(池州)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迎接5G时代的到来,该公司早在2018年就提出研发3D玻璃曲面手机外壳的设想,这一设想很快受到众多手机生产商的青睐,纷纷提前与该公司签订供货协议。如今,这家公司3D手机玻璃盖板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产值突破亿元。凯盛公司的实践探索,是我市众多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大力推动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建设和产学研用合作,制定实施更加公平、透明的创新支持政策,规范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激发企业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让创新的源泉竞相奔流,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推动新常态下的各项事业发展活力四射、异彩纷呈。


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目标任务: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平天湖科创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以研发服务为重点、创业孵化服务等为配套的科创服务业,到2022年,实现3户以上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落地,孵化科技型企业20户。加快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步伐,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整合利用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力量,充分发挥池州半导体学院、池州民航学院、池州大健康学院、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作用,推进检测检验、技术研发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鼓励支持与长三角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池的合作模式。积极融入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共享共用长三角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文献数据资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市实施池州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突出创新载体支撑,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围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东部三区协同创新发展,努力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新发展,在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新成果。
  市科技局局长曹霞说,我市将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对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产业层次、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建设,东至、石台、青阳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力争1-2个县认定为省级创新型县。
  “2020年,我们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全省一流创新创业集聚区定位,扎实推进经济发展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从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个方向发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4月10日,平天湖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友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平天湖风景区将围绕科创核心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科学规划打造技术研发区、科技孵化区、新业态示范区、高端人才生活区,计划2020年底前完成科创集聚区空间、产业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内在科创服务机构、企业招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没有等得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近年来,池州开发区积极谋划对接参与G60科创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建设,对标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园区特色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实验区。同时,制定“招院引所”一揽子支持政策,拿出最好资源,吸引长三角知名大学院所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
  2019年7月初,池州开发区联合池州学院共同组建池州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跨出“定制”人才的“关键一步”。“实施工学结合的2+2订单式培养模式,两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另外两年把课堂设在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做到无缝对接。”池州学院半导体产业学院负责人介绍说。
  目前,池州开发区正全力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积极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做好科研攻关、项目研发,促进科研项目转化。在池州市半导体行业协会会长彭勇看来,此举将为池州半导体产业的良性发展,奠定非常重要的人才基础。


  培育新型创新机制创新主体
  目标任务: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户,建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每年入库企业达50户以上;支持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每年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户以上;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每年新认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户以上。
  创新主体培育,企业和创业者是关键。3月30日,安徽天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在公司董事长冯得平的注视下,又一台拖拉机走下了生产线。“自从2月16日复工复产以来,企业已经接到拖拉机订单300多辆,现在每天有8台拖拉机下线。”冯得平告诉记者。天平机械位于青阳县木镇工业园内,是一家集铸造、机械加工、拖拉机生产、地磅生产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铸件给浙江杭叉、安徽合力、安徽江淮叉车配套,生产的电梯行业配套产品与通力合作,出口国外;加工的传感器底座、钢球与宁波柯力合作,全国70%的传感器底座由该公司生产。近年来,公司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撑、以投入作保障,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加速融合,推动金属制造向智造转变,成为我市金属制品企业的新亮点。据统计,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3家,同比增长30%,创历史新高。新增发明专利67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30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5%、19.6%。
  “市科技局将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选择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培育库,对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给予针对性帮扶指导,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力争今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4家以上,通过3年努力,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曹霞说,组织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力争2022年50%以上规上企业均建立研发机构;支持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创建市级、省级研发机构,推动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公司的“内燃机排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安芯电子股份公司的“安徽省半导体分立器件工程实验室”争创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中汽研华东试验场“整车试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在我市布局。


  产学研合作渐入佳境
  目标任务: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0—2022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促成科研院所合作项目45个。鼓励支持与长三角地区创新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在池建设各类园区和基地;推进与长三角技术市场互联互通,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建设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2月10日,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产品实力和技术优势,经营业绩持续增长,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为主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下转2版)   (上接1版)
  “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安徽安芯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良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我们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芯片用于苹果手机充电器,占苹果手机60%的份额;与安徽大学合作的汽车发电机芯片,承接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填补了我国整车市场高端汽车发动机芯片制造的空白。”说起这几年安芯电子的科技创新成果,汪良恩如数家珍。
  近年来,我市针对本地人才短缺现状,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促使30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与近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支持各县区、园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总部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在池建设各类园区和基地。”曹霞说。


    铺就“人才强市”基石
    目标任务:
  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2020—2022年,每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个、高校毕业生1000人;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每年培育本土创新人才1000人,新增技能人才1万人次。实施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池创新创业;鼓励院士团队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持续推进安徽省智慧产业研究院等院士工作站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在我市创办或合办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19年,我市通过实施新时代英才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个,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个。“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招才引智’,每年引进3个以上人才团队,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池创新创业,支持陈长水、颜竟、杨光华、林展等科技人才团队在我市创办或合办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在池转移转化;支持人才团队实施省、市级各类人才团队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主动对接院士团队,支持院士团队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持续推进安徽省智慧产业研究院等在建院士工作站围绕有关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曹霞说。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引进培育入选国家、省级重点人才项目的高层次人才24人,评选市“拔尖人才”66人,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52个,其中15个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41个入选市“322”产业创新团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效山说,我市将围绕《池州市经济发展“增总量、提质量、缩差距”三年提升计划(2020-2022年)》,在落实新时代“池州英才计划”的基础上,谋划实施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围绕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等方面,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家人才、乡村人才、文旅人才、技能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引进一批领军人才。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人才科技项目合作,按照“一个产业引进一个领军团队”要求,在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大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吸引院士团队来池建立工作站,依托建站院士及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资源,完善建站单位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注重“双招双引”,提升人才集聚能力。发挥驻外青年人才联络站作用,加强与在外优秀青年人才沟通联系。发挥驻池高校人才培养和集聚效应,每年在驻池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为来池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住房补贴。组织开展“青企讲堂”“池州青年说”等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池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发展载体支撑。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和中试平台,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针对重点产业和主导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创新产品研发,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载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和核心作用;突出以人为本,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行“店小二”式人才服务,积极跟踪协调解决人才企业困难问题。向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落实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措施。
  曹霞表示,今年是实施“三年提升计划”科技创新工程的第一年,我市将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抢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寻求新动力、实现新突破、促进新发展,聚焦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和协同创新等四大能力建设,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三优”池州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注经开区微信公众号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页面纠错

主办单位: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联系电话:0566-2125655
皖ICP备18008655号-2 | 皖公网安备 34170202000437号
网站标识码: 3417000045